“77文创园”的2号楼,如今已经住满了工作室——一扇扇的磨砂玻璃门隔开了一个又一个房间,不少摄影、时尚或媒体团队驻扎于此——这几乎是北京城每个文创园都拥有的营利模式:提供给一些团队相对开放的办公空间和良好的工作氛围,将其变成办公区。
但在2号楼的前面,一间偌大的展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:作为园区内唯一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美术展,以西北民俗风情为主题、由“无用公司”主办的“无用美术展”,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。
展厅内光线昏暗,悠扬的西北民谣萦绕于耳际,带着陕北地区粗犷气息的夹袄、背心,专门耕作于黄土高原之上的农具等等,带着鲜明的民俗标签,让不少观展的游人赞不绝口。
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的“77文化创意产业园”,是掩映在一片古朴的灰砖街墙之中的。
园区外,专属于北京城的新旧参半的气息,已经呼之欲出:远眺,有中央戏剧学院、中国美术馆这样颇为恢弘、设计感十足的现代建筑群;近看,亮果厂胡同、小取灯胡同纵横交错,低矮的砖墙灰瓦和年代感十足的老北京民居,将“77文创园”围在其间。
相比于北京其他建筑拔群、配备**商业设施的文创园,“77文创”十分接地气——楼群低矮、空间狭小,旁边胡同的入口处,还能听到孩子们的玩闹声,大爷大妈坐在墙根下的石凳上晒太阳,自行车“叮铃铃”地穿梭于人流之中。
和798艺术区这种文创园的创办理念不同,“77文创园”是尽量低调,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。在改建胶印厂的时候,“77文创园”尽量保持原貌,也没有做什么大力的推广,顺其自然。
而在2号办公楼对面“北京剧目排练中心”的存在,这栋建筑面积逾3000平方米的排练中心,坐拥19间专业排练厅,租金却只有周边租赁市场的1/3,每间排练厅每天的租金只有300元。
这种间接为戏剧行业提供补贴的方式,“77文创”被周围众多美术馆和剧院环绕,变成了剧场舞台之下的一块艺术桃源。演员、剧组来到这片价格低廉、环境优越的排练场所进行戏剧排练,十分便利。
作为*近刚被列入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单的代表性园区之一,“77文创园”也像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样,变成了新与旧的分界线,雅与俗的粘合剂。
前身胶印厂,如今是“胡同里的美术馆”
“这里原来是北京胶印厂,我就在旁边玩大的。后来为了环保,胶印厂搬到了其他地方,这里的旧址就被保留了下来。”
走进“77文创园”的正门,属于上世纪的工业气息几乎扑面而来:几层高的红砖小楼,墙漆有着鲜明的剥落痕迹,之前胶印厂遗留下来的钢管已经锈迹斑斑,纵横叠加,给整个园区增添了几分朋克之美。
高处,蜿蜒曲折的游廊上是厚重的铁制楼梯,将园区内孤零零矗立的楼房连成一体。站在楼梯顶上向下望,一些别致的雕塑、涂鸦和美术作品,点缀在铁锈红的砖楼之间。一个1991年生产的德国造烫金模切机,被特意摆在园区的角落,彰显了一段胶印厂人的记忆。
适逢周日,类似杜先生这样的游客也有不少,三三两两地穿行于楼层之中。楼宇之间镶嵌着一些现代化的咖啡馆、便利店和小型阅览室。
这里从2012年开始改造胶印厂,2014年文创园落成,周围的老街坊有时会来这里逛一逛。不远处就是中国美术馆和中央戏剧学院,也能看到不少年轻学生和外国人来这里参观。
承袭着老胶印厂的记忆,年轻的“77文创”成了一个小小的纽带,联结起老一辈和年轻一代共同的文化追求。
“艺术和商业,不一定相互矛盾”
“这种美术展每半年一次,参观是完全免费的。
将带着胡同味的艺术,融合进了商业运营之中,这在“77文创园”并不少见——在“无用”的对面,一家咖啡馆墙外张贴的海报,就是关于一位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艺术展览信息。
“小而美之花”
排练中心楼下,张贴着数十张戏剧海报——这些剧目在北京的各大剧院上演,甚至巡演全国,但作品的雏形,全都是在这栋三层小楼里生根发芽,有了艺术初初的模样。